中級之後如何讓自己的滑行進步
讓自己的教學與學習,能夠維持一整個雪季充滿動力與保持健康
會是我這幾年轉全職指導員後,相當重要的課題之一!
指導員這份工作,與職業選手最大的差別在於:
不需要挑戰自己與學生的極限!
我相信多數的滑雪愛好者、也應該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才可以滑得長久!
但不挑戰極限有辦法進步嗎?
當然有,對於我來說有幾個環節:

器材的整備絕對是重要的一環
Ski確保:蠟況、鋼邊的銳利度
Boots確保:鞋墊與腳步空間的舒適度、buckle設定的差異
Binding確保:雪況對應的DIN值
Goggle確保:搭配天氣選擇鏡片
安全帽一定要正確戴好,避免跌倒時離開頭部

雪道滑行的策略與選擇
暖身會以下肢的動態擺動為主
首趟絕對從基礎平行中彎、橫滑切換、鐵軌彎開始
Buckle一開始會扣住但不會扣緊,隨著滑行的速度起來,隨時微調
不熟悉的雪道,或是雪況改變,絕對是用5分力滑
考試時7到8成!訓練時一般滑行也大多是用8-9成,除非雪道狀況極佳才會全力滑行!
使用正確的滑行機制去挑戰速度與雪況

季前肌力維持與季中疲勞處理
由於我打網球腿部肌肉還不錯,但季前以脛前肌、腓腸肌、比目魚肌、下背肌群、腹部核心的動態訓練為主
關節與軟組織多的部位(膝蓋、腳踝),定期會塗抹關節霜
肌肉疲勞出現後,會用涼感貼布或塗抹型藥水,在日本則善用溫泉!
絕不逞強:該休息就休息,該就醫去就醫!
不到必要,盡量不用關節痛與肌肉痛的成藥(但會準備)

想要有效率地進步,配合室內課程很重要
概念上先理解,到雪道之後會更好與雪上的實作連接
抓到自己的學習模式
結合滑行概念的身體準備
善用輔具、機器等訓練器材

雪上時間-上課的要點
體能與力量分配盡量逐步發揮,不要短時間內就耗盡體力
將室內概念與課堂結合,概念的釐清很重要
確認視覺上、感覺上、概念理解上,合乎邏輯的要素在那裡
了解理想狀態的整體意象、而不是過度追求細節
雪上時間-練習的要點
理解適合自己的練習清單,其中包含:為什麼做這個練習、如何做這個練習、怎麼樣才算做對
自身做好"感覺"的確認
適當地運用錄影確認,是否視覺上與理想一致
階段目標設定好,不論是某個練習、某個感受、某種彎形,練習與一般滑行交替
以上像是一個提醒清單,每一點可以有很多細節
但只要你有做出準備,在雪季之中更可以好好享受滑行的進步以及其帶來的樂趣!
--
作者:Tim , 第一位通過最高等級全部滑行項目的台灣籍指導員